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5
0
生成式 AI

讓AI「陪」你寫論文系列 第 5

Day5 AI 用「關聯圖譜」找論文&快速瀏覽理論發展-ResearchRabbit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今日事項:了解 ResearchRabbit 這個尋找論文的工具,可以登入進去試玩看看

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,歡迎按讚或留言,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這裡碎碎念(?),我會很感謝的❤️


Research Rabbit

網址:https://researchrabbitapp.com/home

根據網站封面所寫,這是一個「Free for Researchers Forever」的應用,所以其中的所有功能都是免費的。雖然不知道之後會不會有一天翻臉(?)要付費使用,但現在還是一個很不錯的研究工具。

網址點進去就會到下面這個頁面:

註冊之後就可以使用了(要按紅色框按鈕,上面的 Log in 是已經有帳號的人登入用的)

如何尋找 & 加入論文

  1. 點擊 Add Papers

  2. 加入文章的方式有三種(如下),若是用關鍵字找,只會出現在 SemanticScholar 資料庫中有的文章,如果要加入在裡面沒有的,要用 DOI / PMID 或 zotero

    • 輸入論文全名或關鍵字查找
    • 輸入論文 DOI / PMID 直接加入
    • 連結 zotero 加入已經有的文獻

  3. 這邊用輸入關鍵字來舉例,可以看到輸入後就有出現相關的文章出現了。

  4. 如果覺得英文看不懂,也可以用 Google 翻譯或套沉浸式翻譯

    沉浸式翻譯使用可參考 Day6 外國文獻好難讀?讓「沉浸式翻譯」來幫忙

  5. 加入完成,文章就會出現在左側的欄位

常用的使用事項與方法(舉五個例子)

結果是英文的,但為了後續解說跟體貼群眾(?),後面貼的圖片都會用套用完沉浸式翻譯(gpt-5-nano)的中文結果圖片。

1. 前期研究 - 找你要的領域的理論基礎經典

為了方便解說,我特別選了四篇文獻,領域挑的比較可以看出關聯圖的特色。

標題與摘要呈現在圖左邊的文字欄位,圈圈內的則是作者&出版年份。

  • 圖中綠色的圈圈是我們丟進去的論文,藍色則是相關的文獻

  • 圈圈可以拉動與固定

  • 點擊某個圈圈的時候,箭頭會顯示引用的情況,箭頭指過去表示有引用這個(箭頭指向)文章。

這裡主要可以看出來的是,這幾篇論文有沒有相同的引用文獻

比如以這張圖來說,可以看到一個有三個綠色圈圈有相關的引用,而其中的 (Agarwal,2017)、(Moeen,2017) 的關聯性更高,有許多相同的文獻引用。

這表示這三篇文章在講的事情是有相關的,尤其是那兩個有很多同樣引用的,可以 90% 確定他們是在講同一個領域的事情,這時候如果你確定要研究這個領域,就可以點開那幾個他們都有連線到的藍色小圈圈們,看這幾篇文章在講什麼,說不定這些就是你所需要的理論基礎經典

而旁邊那個被孤立(?)的綠色小圈圈是我故意找的,前面三個是管理領域,而他是 AI 技術,八竿子打不著。

而這樣做的原因就是,可以很清楚看出來,假設你找了十篇文章,有幾篇跟其他人都不合群沒有圈圈,說不定就是沒有太大的關聯。

而除了關聯圖的圖標,也可以用時間軸的方式呈現,會比較凸顯時間的部分。

2. 後期研究 - 找找近期的同領域研究

這個功能和前一個差不多,只是這是在看這些論文在寫完之後,有沒有文章同時引用他們

這是個非常實用的功能,如果老師說:「去看看這幾篇文章用同時了哪些文獻」,數量少的情況下直接去網站上找也還算行。

但如果老師說:「去找找那哪些文章同時用了這幾篇當文獻,我們要引用近期的相關研究」,光聽到這句人就有點麻了……

要一篇篇去查、統整,hen花時間的知道嗎?!

然後這邊可以一個按鈕點下去就一目瞭然找到近期相關研究,簡直是神仙設計。

途中同樣可以看出來,那兩篇領域相近的有不少研究都同時引用兩者,點選進去看這些研究之後,就能找到比較近期但為同領域的研究

3. 相似工作 - 除了這幾篇外的相近領域文獻

前面看完之後可會不小心陷入一個誤區,好像要都有引用或被引用到才算同領域的文獻?

不是的,即使都在研究同一個東西,說不定有不同的理論切入角度,不一定會引用同樣的資料

而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,也不一定要只看同一群人,可以多看看不同的說法,這時候這個相似工作的功能就很不錯。

從圖中可以看到,他列出了兩千多篇,其中有顯示出圈圈的就有十幾個。

比較有趣的是,他不像前面兩種,一定要有兩個綠色圈圈有相同引用或被引用才會出現連線。

而是可能藍色圈圈之前有自己的連線或甚至沒有連線,這些藍色圈圈就是不同的相關研究。

4. 看作者之間的關聯

除了作品之間的關聯,要知道,作者之間的關聯也是很有趣且可以找到領域相關的文獻。

可以從左邊的作者處看出他有呈現這個作者出版的作品數量,以及他的總被引用數,看出這位作者的學術影響力

然後因為我們的文獻有挑選出不同領域,所以可以看到這邊也是分了兩個小圈圈。

而作者之間的關聯也可以藉由點選的方式呈現出線條,但這裡就不像是前面會出現箭頭,而是單純代表合作的關聯線。

5. 單篇文章 - 看單文獻中所有參考、引用間的關聯

前面在 1、2 的時候,我們所說的是「多篇文章同時」的引用和被引用。

如果你說,我只是想看單篇文章中的引用關聯,可以嗎?

這是當然沒問題的。

如果指點選一個文章,在旁邊的按鈕就會是呈現單篇文章的所有參考、引用。

而且很棒的一點是,他在這些參考的文獻中,如果這些文獻也有參考關係,他也會畫關聯線,所以可以很清楚了解這些研究之間的相互引用情況。

而且他還是會有所有的綠色圈圈(我們丟進去的論文),這表示你不需要煩惱,如果看了單篇就看不到誰跟他有相同的引用,這樣兩個功能跳來跳去好麻煩……這些完全不用擔心。

注意事項

  1. 呈現是向右延伸的畫布:

    這是挺有趣的設計,你可能點下了前期研究功能,又點了一篇文獻,還點了一篇作者。每點一次,畫布都是往右延伸的,前面點過的資訊不會不見,所以可以拉回去前面看整個過程

  2. 只是摘要,不是全文:

    裡面所講到的所有研究都是摘要而已,不是全文,除非一些 Open Access 的。如果要全文就是帶著他給的標題作者或 DOI 用自己的圖書館帳號去下載

Day4 總結

今天介紹的 ResearchRabbit 真的是一個超好用的工具,尤其是在前期統整的時候。

剛開始在做論文的時候都在做什麼?

想主題 → 找相關論文 → 好不容易找到了幾篇論文,發現不夠 → 從找到的論文有引用或引用他的論文中尋找 → 繼續找*N

認真覺得「萬事起頭難」真的是古人誠不欺我,找論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,要建立起第二章的文獻回顧的內容也不是……

而這個應用最厲害的地方就是,當你已經有確立一篇或幾篇的時候,它可以幫你把這個領域主題的相關文章挖出來,然後做出關聯圖表

這個時候,如果老師有給你幾篇參考文章或是自己有先找到幾篇相關的文獻,一丟進去,直接一目瞭然。

要知道,在這之前,要看一篇文章的引用、被引用有哪些,可以要一篇篇點進去網站看,試過的人都知道有多痛苦。

但這個丟進去後,他引用的、引用他的,甚至多篇文章間相互引用的連結,都很清楚明白的列出來。節省了一堆自己慢慢看和連來連去的時間。

所以如果你正好現在正在蒐集文獻&開始建構回顧的過渡期,或是教授說你文獻量不夠正在苦惱的時期,試試這個應用,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!


上一篇
Day4 外國文獻好難讀?讓「沉浸式翻譯」來幫忙
下一篇
Day6 申請可免費使用的主流模型公司 API - Google Gemini
系列文
讓AI「陪」你寫論文8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